今天,在這兒跟各位推薦一本好書: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
,、、-暢銷書排行榜
本週排行榜第一名:。
很多網友都推薦說讚喔!
下面是整理了、、關於同類書籍的介紹,都是今日的優惠折扣,過了今天價格就會調回原價 趕快點進來撿便宜喔!
點下面的圖片進去, 就可以看到整理的分享!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
卜正民繼《維梅爾的帽子》另一全球史力作
一幅被遺忘近350年的中國航海圖
連結17世紀中國的海洋帝國及全球大航海時代
了解「亞洲火藥庫」南海主權爭議的歷史起源
從域外、從海洋,更從全球視野看中國
1659年,一份巨大且不同尋常的禮物送到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這是倫敦的商業律師、政治活動家及前國會議員約翰?塞爾登(John Seldon)的遺物。塞爾登先生可說是倫敦第一位「東方通」,而他的遺物──一張長160公分、寬96公分的巨大中國古地圖──卻靜靜地沉睡在圖書館內長達350年。2008年,美國南喬治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羅伯特?班切勒(Robert K. Batchelor)等人訪問牛津大學時,發現這張地圖不可思議地繪製了大面積的海域,將整個中國大陸擠到地圖左上方,一半的圖面繪滿了中國南部沿海、東亞、東南亞海域和島嶼,還有一條條依稀可辨的黑色細線把中國福建沿海與東南亞各港口連接起來。長年研究全球史的班切勒立刻發現,這不是一般的中國古地圖,而是一張珍貴的明代遠洋航海圖!
這張手工彩繪的地圖,範圍北起西伯利亞,南至今印尼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香料群島),東達北部的日本列島和南部的菲律賓群島,西抵緬甸和南印度。地圖商清楚標示明朝福建海商在海外的活動範圍、航海路線和主要港埠等資訊,繪製了中國帆船經常使用,從福建泉州延伸而出的6條東洋航路和12條西洋航路。作者卜正民藉由這張地圖,一步步呈現17世紀中國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貿易,以及中國在亞洲海洋世界中的位置。
在書中,卜正民介紹了英國17世紀幾位為中國著迷的學者,這些學者在早期現代歷史中持續地強化著中英兩種文化的聯繫,這其中就有塞爾登本人。透過這張地圖,作者牽起塞爾登與沈福宗──一位改信天主教的中國人,之間的中英文化交流。書中還講述了公海上的航行經驗、早期法津如何定義領海概念、地圖上如何出現方位刻度圖,也比較了中國和西方地圖表現之不同。全書來回穿梭於中英兩帝國,橫跨於傳記、科學和兩種文化之間,生動地講述了謎一樣的跨文化之旅。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經濟學人》:「一則迷人的故事......卜正民織繪了一篇絕妙的故事,描述不同世代的人們在一片國家主權未曾定義的土地上的探險。」
《出版人週刊》:「學者們會珍惜......這份對塞爾登地圖的完整研究......其詳盡的敘述、分析的廣度,以及卜正民從單獨一張地圖就能呈現如此豐富歷史的獨創性。」
《西雅圖時報》:「這本書規劃了一場吸引人的饗宴......由對17世紀東亞深具了解的學者所提供的多元文化與豐富迷人的美食。」
《Kirkus》:「一本非凡的學術研究......具感染力、令人滿意的知識上的堅持不懈。」
《Booklist》:「一本深入動人的著作,極具洞察力地展示認知與現實如何交織出過去與現在。」
作者介紹
卜正民(Timothy Brook)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英國牛津大學邵逸夫漢學講座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歷史系教授等。研究以明代社會文化史、全球史為主,著述豐富,包括《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等書。另編有《鴉片政權》、《民族的構建:亞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認同》及一套六冊的《中華帝制史》等著作。2005年獲加拿大歷史協會頒予該會每五年評選一次的最高歷史學獎項弗朗索瓦?澤維爾?加諾獎章(Francois-Xavier Garneau Medal),2006年獲頒古根漢學術獎(Guggenheim Fellowship)。
譯者介紹
黃中憲
1964年生,政大外交系畢,現專職翻譯。譯作包括《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全四卷)》等。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目錄導覽說明
插圖一覽表
出場人物表
地點一覽表
大事紀
序
一、這張地圖哪裡不對勁?
二、閉鎖海洋
三、在牛津看中文圖書
四、約翰?薩里斯與中國甲必丹李旦
五、羅針圖
六、從中國出航
七、天圓地方
八、謝爾登地圖的祕密
跋:安息地
附錄一:順報航海羅盤方位
附錄二:海岸比較
誌謝與出處
【序言】
歷來罕有古地圖登上頭條新聞,但2003年美國國會圖書館購得馬丁?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所製作的世界地圖時,就出現這樣的罕事。瓦爾德澤米勒地圖被稱作亞美利加的出生證明,美國花了1000萬美元才到手。它是用12塊木刻印版印成的美麗地圖,印版刻工精細,致使1901年重新發現此地圖的耶穌會教會學校老師認為那些印版出自大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之手。事實並非如此,但這倒不失為一樁美麗的錯誤。用這些木刻印版印成的世界大地圖可能多達數千幅,但碩果僅存的只有如今擺在國會圖書館門廳展示的這一幅。
這幅地圖要價這麼高,乃是因為其中一個小細部。這是最早有亞美利加(America)之名的地圖。馬丁?瓦爾德澤米勒把此名刻在南美洲的某個空白處,約略位在後來巴拉圭的所在位置。在地圖左側,有個幻影般的地塊從南極地區蜿蜒伸向北極地區,而瓦爾德澤米勒究竟用亞美利加一詞來指稱這個地塊的多大區塊,已不得而知,但美國國會一致認為它所涵蓋的地區面積足夠滿足他們所需。如大家所知,亞美利加成為一塊新大陸的新名字,而這一地名的由來,全拜瓦爾德澤米勒是探險家暨地理學家亞美利戈?維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的超級粉絲之賜。當初他所崇拜的對象若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可能會把這塊新大陸稱作哥倫比亞。但歷史未這樣走,因為在瓦爾德澤米勒心目中,新世界的發現者是維斯普奇。
這幅地圖出版9年後,瓦爾德澤米勒揚棄他創新的世界模型,改採大不相同的設計,1507年的原版世界地圖於是變成多餘之物,變成沒有未來的一張地圖。僅存的這幅地圖能夠存世,完全因為名叫約翰內斯?申納(Johannes Schöner)的數學家在去世(1547)前不久買下它,予以妥善保存。申納原是具有自由精神的神父,後來改行研究數學。買下此地圖後,他把它放進皮面裝幀的文件夾裡,文件夾最後落腳於德國南部的沃爾費格堡(Wolfegg Castle),然後,1901年此圖才重見天日。那一年,該城堡的檔案保管員赫爾曼?哈夫納(Hermann Hafner),聽說隔著國界不遠的奧地利境內,有位老師對歷史文獻有興趣,於是邀他到該城堡博物館走走。那位老師,名叫約瑟夫?費舍(Joseph Fischer),對維京人很有興趣,熱衷於蒐尋古斯堪的納維亞人早期遠航活動的資料。沒有這種種偶然的機緣,這幅地圖可能無緣跨過五百年時空來到我們面前。在這段歷史裡最接近其起始點的人物,約翰內斯?申納,擔心可讓人據以探究過去的東西遭到冷落。「你知道世道如何,」他在1533年抱怨道。藝術和科學「如此沉默,受到如此的冷落,讓人擔心它們會被白癡清除掉。」
各位即將閱讀的此書,以名叫謝爾登地圖的另一幅地圖為中心鋪陳。這幅地圖於1654年由名叫約翰?謝爾登的英格蘭律師遺贈給牛津的博德利圖書館,因此得名。它是最近七百年裡中國人所製作的最重要地圖,描繪當時中國人所知道的世界,即西起印度洋,東至香料群島,南起爪哇,北至日本的那個世界。多虧落入約翰?謝爾登之手,它才能存世至今。謝爾登和約翰內斯?申納一樣熱衷於保存知識,而且不只限於英格蘭人的知識,還包括世上所有知識,乃至中國人的知識,儘管他看不懂中文。所幸有他保存,因為謝爾登地圖,不同於印製了數千幅的瓦爾德澤米勒地圖,它用手描畫、上色,世上只此一件。
這是幅大地圖,長160公分,寬96.5公分,大小雖只有瓦爾德澤米勒地圖的一半(16?平方英呎vs. 34平方英呎),但肯定仍稱得上是當時當地最大的壁掛圖。當時的中國和歐洲都未曾造出那麼大的紙張,製作如此大小的壁掛圖需要別具匠心才辦得到。謝爾登地圖的繪製者所能取得的最大張紙是65×128公分。他找來兩張紙,把一張紙從短邊的中心點往下將紙切成兩半,把其中一半黏在另一張紙的側邊,把另一半的長度修剪過後,黏在那一張紙的底部。瓦爾德澤米勒用的是較小張的紙(42×77公分)。他未把幾張這樣的紙黏在一塊,而是把他的地圖分成十二個區塊,用十二塊木刻印版印出各區塊的地圖,讓買家自行將它們組成一張地圖。後來,他更改地圖設計,眾多原版地圖的買家把手上的十二分區圖都丟掉,只有一名買家把它們留下。申納的整組十二分區圖能存世,全拜它消失於圖書館之賜,而謝爾登地圖的遭遇與它正如出一轍。兩幅地圖都重見天日,受到世人矚目,瓦爾德澤米勒的地圖重見天日於一個世紀前,謝爾登地圖則是幾年前。
兩幅地圖都非常重要,只是重要之處不同。瓦爾德澤米勒的地圖繪製於「新世界」漸漸為歐洲人所知的時候。歐洲與這個世界的奇遇,使既有的地圖繪製模式愈來愈難符合現實需要,於是在9年後他揚棄該模式,改採更能將整個地球涵攝在內的新幾何學。謝爾登地圖也受到中國與上述世界相遇的衝擊,呈現從地球另一端所看到的該世界。該地圖的繪製者接受在繪製中國地圖方面沿襲已久的傳統,但也跨出該傳統,以此前中國的地圖繪製者所未採用的方式繪製了中國之外陸地的地圖。當時,關於中國之外海洋、陸地在地表的分布情況,有眾多新資料問世,於是,與瓦爾德澤米勒並無二致的,他重新設計世界的模樣,以因應這些新資料的衝擊。他也創造出一樣極優美的東西──儘管那優美得用心觀察才體會得到──替東亞陸塊添上高山、樹和有花植物,以及偶爾隨興加上的細部。在戈壁荒漠裡翩翩飛翔的那兩隻遊蝶最叫我喜歡。
標注了「亞美利加」一名的那幅地圖,漂泊了一世紀才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覓得新家。它與頌揚美國光榮歷史的建國文獻擺在一塊,被許多人認為得其所哉。謝爾登地圖會有同樣的遭遇嗎?經過千辛萬苦(且所費不貲)的修復(2011),如今它擺在博德利圖書館公開展示。它的故事到此就是結局?如果有人斷定這張地圖在頌揚中國的國家認同方面扮演了奠基性的角色,它的未來可能變得複雜。但謝爾登地圖不是中國的出生證明。這張地圖上也沒有中國的中文名,也沒有當時統治中國的王朝(明朝)之名,但中國已存世如此之久,因而即使有這兩個名字,在中國歷史已走到如此晚期的階段,它們也不具有重大意義。
既不是出生證明,那麼,可能是收養證明?為了東南、南海上數千個島嶼的主權歸屬問題,中國如今與東亞每個聲稱其中某些島嶼為其所有的濱海國家有爭執。最為人知的島嶼是台灣東北方的釣魚台和南海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而它們之所以最為人知,乃是因為爭執時吵得最大聲。謝爾登地圖是十九世紀之前中國人對這些水域唯一詳細描繪且具體標示地理特徵的文獻,因此有人寄望這幅湮沒已久的地圖成為中國與其鄰國的外交戰裡致勝的王牌。本書中我會指出我在這點上的疑問,說明謝爾登地圖在這類主題上毫無置喙之處。但愛國情緒和國家利益能阻止真相的探明,所以誰敢打包票?謝爾登地圖為了投保而估的價值為瓦爾德澤米勒地圖價值的五分之一。這是對已將近四百年未上市販售的一樣東西所做的隨意性估價。如果它再度成為待價而沽之物,出價肯定會高上許多。
我用一整本書談一幅地圖,不是為了像骨董鑑價節目上的專家那樣發出讓人發噱的妙語,而是要以這幅地圖為切入點,探討它問世的那個時代。那是個有著旺盛創造力和顯著改變的時代。新視野漸開,舊見識逐漸瓦解,原來信持的真理讓位給引發爭議的新看法。數十萬平民百姓在漂泊之中尋找工作、生存、冒險機會。數萬艘船從歐洲、亞洲的每個港口出海。一大陸上所生產的大宗商品,正重新塑造另一大陸上經濟體的面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威廉?莎士比亞首度公演《暴風雨》,班?瓊森發明歌舞喜劇以取悅英王詹姆斯一世,約翰?多恩(John Donne)受到詹姆斯一世要他放棄寫愛情詩改寫布道文的壓力,最終成為這兩種創作體裁的能手。約翰?謝爾登廁身這群人之中,在倫敦過著非常充實的生活,在該攻讀法律的時候不負期望寫了許多詩。這些詩顯然算不上一流:還年輕的他尚未找到自己該走的路。日後他會在東方學和憲法上取得不朽成就,但他也確實會像上述那些較出名的作家那樣改變英格蘭的社會結構。而隨著他在這些方面闖出名堂,這幅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地圖會落入他手裡。
我未以這幅地圖作為此書的開頭,因為談謝爾登地圖之前,還有許多東西需要思考。我們得先探索其他領域,因為基本上沒有文獻資料可供我們從旁瞭解這幅地圖。這幅地圖橫渡半個地球,落腳在對它的看法大不同於繪製該圖者對它之看法的新環境裡,從而使它的身世變得複雜,使它可供講述的故事增加了一倍。它遠不只是對它所處時代的被動說明,還是一份精心製作的文獻,將大大揭露它被繪製、觀看、塗鴉時所處的時和地。比起這幅地圖的繪製者,我們所知更多且更少,因而得經過一番發掘,才有辦法解讀它。
或許有人覺得奇怪,但單單一本書不足以打開藏在這幅地圖之細部裡的各扇門,更別提走遍這些門後的所有長廊,更更別提進入這些長廊邊的所有房間。目前為止,我已想辦法進入其中某些房間,從而見識到我初次審視這幅地圖時所完全意想不到的紛然多樣的人事物。在倫敦燒掉日本春宮畫、萬曆皇帝的貿易政策、中國羅盤的設計、撒繆爾?泰勒?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刻意拼錯元朝上都的英文拼音、人體遺骸捐贈博德利圖書館、聖殿騎士團的祖堂,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這些人事物裡,我只能預料到一樣,即羅盤;其他全叫我嘖嘖稱奇。但如果希望讓完全罩在五里霧中的謝爾登地圖擁有它應得的歷史,就必須把這所有人事物都納入考慮。
最後,本書其實不是在談一幅地圖,而是在談因它而人生交錯的一些人。如果我能闡明這個時代富裕、複雜、網絡全球化的程度,我的目標就算達成。這幅地圖提醒我們,甚至警示我們,如果對先人那些把我們帶到今日絕境的富強作為始終懵懂無知,我們對現時的理解會變得很膚淺。十七世紀的人當然不可能預見在南中國海周邊發生的小型交易和衝突會是後來之帝國時代的先兆,或我們所置身之國家─企業聯手時代的先兆。在謝爾登地圖所描繪的那塊地表上遊走的貿易商和海員,純粹是為了賺錢而置身該地,對那塊地區沒有別的想法。如此平凡無奇的一個欲念竟能改造世界,著實令人好奇。但我們有什麼資格認為我們的時代不同於他們的時代?誠如約翰內斯?申納所直言不諱表明的,「你知道世道如何」。
一、這張地圖哪裡不對勁?
1976年夏,我取道友誼關離開中國。火車緩緩經過友誼關南邊的圓頂小山駛入越南北部時,我凝視下方縱橫交錯的陡峻小溪谷。在某些較深的小溪谷裡,靠泉水挹注的潺潺小溪,暢行在它們的天然水道裡。在其他小溪谷裡,溪床則已被拓寬為稻田,稻穗仍是綠的,還不能收割。一台翻覆的蒸汽火車頭躺在其中一條小溪谷裡,其燒焦的殘骸四腳朝天躺著,像一頭倒地不起的侏羅紀時期野獸。越戰結束才一年,大地上仍到處可見戰爭的傷痕,偶爾令人怵目驚心──每座鐵路大橋底下,都有它原來橋梁的主梁──但大多並不起眼。這時,這場戰爭已漸遭遺忘。大地本身似已準備將它遺忘。望著下面的火車頭,我能想像小溪谷裡的亞熱帶植物在這台破敗的機器旁恣意生長,在復原人員抵達之前將它慢慢湮沒。
友誼關是為連接老大哥中國和小老弟越南的鐵路聯軌站取的名字,一個充滿極權社會氣息的名字。它被譽為兩國友誼的象徵地,如今卻也是橫亙在兩國之間一道散發敵意的壁壘,雙方隔著它以猜疑的心態盯著對方,偶爾還越過它展開徒勞無功的入侵。1979年換成中國入侵越南,但那是我通過友誼關那個平靜美麗的夏天三年後的事。那時,我結束在中國兩年的交換學生生涯離開中國,選擇繞一大圈返家,途中將經過寮國、緬甸、印度、阿富汗。
我們從北邊接近友誼關。中國火車在劇烈顫動中停住,每個人都得下車進入火車站接受邊境檢查,然後改搭較窄軌的越南火車。凡是非中國人或越南人的乘客──只有我們兩人──都被叫出來特別處理。輪到我時,粗魯的海關官員要我打開背包檢查。他在找東西,很快就找到。
離開上海前一個月,我去了海關辦事處,以在搭火車經越南返鄉之前辦好將我的書和少許個人物品運回加拿大的事。海關官員要查核外國人運出中國的物品,因此我得打開箱子,把每樣東西都拿出來給他檢查。那位官員是個已步入職業生涯中期的男子,身穿海關機關制服,人很和氣,但也一絲不苟。仔細翻查過我的書和文件後,他留下兩樣東西,說不能運出國。兩樣都是地圖。一樣是一本全國地圖冊,另一樣是一張壁掛中國地圖。
我是在南京路的新華書店分店買下它們,新華書店是中國的國營書店──幾可說是中國唯一的書店──而且我還有收據可證明購自那裡。外國人不准購買的書,大部分在內頁裡印有「內部發行」的字樣,但這兩樣東西並未印上那四個字。我們外國人只能買到「公開發行」的出版品。這是文革思惟可笑的地方之一:國家尊嚴不准中國人知道外國人已知道的事,但也不准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知道外國人明知中國人已知道的那些事。文革期間充斥著自相矛盾的事,這是其中之一。
我不死心,向上海這位海關官員追問為何不能持有,他冷淡回道,我當然能持有它們,但就是不能把它們送出國。我繼續逼問,他告訴我地圖攸關國家安全,然後就此打住。在當年,中國官員若要限制外國學生接近中國社會,國家安全是最有效的法寶,如今大概也是如此。但到底攸關什麼國家安全,沒人說得出。我獲准保有的地圖,就只是開放觀光的那些城市的核准出版觀光地圖。這些地圖在距離上刻意失實,以為敵人空軍若根據這些地圖轟炸中國,敵機飛行員會因此糊塗,炸不中目標(我知道這聽來可笑,但當年就是個可笑的時代)。我拿著那本地圖冊和那張地圖回到宿舍,思索該怎麼處置它們。地圖冊是本厚重的精裝書,根本無法放在隨身背包裡陪我一起橫越亞洲,於是我把它送給一中國友人,對方很高興收到這東西。
編/譯者:黃中憲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96
出版地:台灣
留言列表